柏林双年展2016:多元文化与新媒介意识


发表于《艺术商业》2016年8月刊

抵达柏林下飞机的时候天气阴沉、大风暴雨,尽管是炎热的夏季,冷气直直铺面而来;这很符合我心中所想的柏林气质——冷战过后的它一直是一个萧瑟而前卫的城市。柏林的前任市长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柏林贫穷,但很性感”。整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一种承受了历史沧桑变节之后的所散发的空前活力。这不同于欧洲很多浮华势力的主城,格调性感的柏林给生活在这里的贫穷艺术家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工作环境。这也给在这里举办的以彰显城市气质著称柏林双年展镀上了一层特别的色彩。

今年的柏林双年主题是“变装的当下”。这个抽象的题目寓意打破艺术常规的束缚,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去阐释当代社会与其矛盾。自从在2014年宣布由来自纽约的艺术家团体DIS担任策划人一职以来,有不少国际艺术界的“学术策划人”和媒体例如《艺讯》(Art-Agenda)杂志对DIS的“后网络媒体化”的展览理念进行质疑,但同样很多人也抱乐观态度来看待此事;实际上,这次展览也没有令人失望。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在其享誉世界的著作《理解媒体》中写道:“艺术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总是率先认识到新媒介的影响”。的确,网络和电子使地球缩小而变为一个小小的村落,每个人都希望介入话题并且参与讨论,今天的而生活也需要一种媒介来满足人们的幻想同时具有深度。2016年的柏林双年展很好的表现了这个话题和需求,它涉及和涵盖了丰富的主题,例如西方民族和性取向的多元化倾向、对叠加的无用和浅表的网络信息的批评、对网络暴力的反思、对残疾人的心理关怀以及艺术与时尚和商业化、新潮化的融合与冲突等。以一种媒介去释放另一种媒介的威力,是“变装的当下”的魅力所在。

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有不少,举两件作品来说吧。希思黎·B·易万思的作品《心里想要什么》在水上建立起了一座T行浮城,观众可以躺在这梦境一般的不真实的环境里欣赏艺术家的短片:一位虚拟的女人模型在向观者阐述她的故事,欲望和需求。这使我想起了网络背后的每个人,每个在电脑屏幕背后倾诉的人,他们是否是真实的呢?虚拟世界与现实的联系的确令人反思。再有GCC创作的大型装置《正向之途》,寓意角逐的跑道环绕着一对站立沙漠中母子,背景的音频中则播放着如何取得权力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方法,这场景想必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这何尝不是对当今社会的批评呢?

有评论把这次展览称为“那些时髦玩意”,并勇于环抱主流机构权威的大腿。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待,但我认为这是一场值得一看的展览:它实际上是以多元文化的视角,运用新媒介阐释了一种未来艺术的趋势。成长在网络下的一代正在崛起,新的艺术途径也在出现,又有谁能在20年前想到现在科技的发展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