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妇女节采访

 

“Interview i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Published at The Art and Business Journal,

China, 08/03/2022

 

Q:艺术商业

A:黄梅 策展人 

 

1.你最初是怎么对艺术感兴趣的?在进入艺术界之前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和背景?

A: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做手工和幻想。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没有条件和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当父母去上班留下我一个人在房子里的时候,我就会把想象中的角色用画笔画出来,然后裁剪下来,想象某个场景,然后幻想自己和他们一起生活和游戏。

在进入艺术界前算是艺术传统科班出身吧,读的美院的造型艺术本科,金史密斯的策展硕士。一直到博士才开始逐渐的转换研究学科到人类学。

 

2.作为一位女性策展人,在艺术界你有哪些独特的感受?是否感受到行业中比较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现在艺术界中的女性策展人蛮多的,我觉得感受其实和个人经验和认知联系比较紧密,和性别的关系是有的,但并不是特别的大。性别不平等状况早些年会在艺术家参展名单里面体现出来,一般是80-85%的男性艺术家,20%-15%的女性艺术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和团队会尽可能的把性别比例平衡到50/50的一个比率,也是多给女性艺术家一些机会。但是近些年来针对这个问题其实国际艺术界也有很多的讨论:例如性别和种族是不是在政治过度正确的语境下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是不是在选择作品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个艺术家的性别,这样是不是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一个体现。这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我觉得需要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和应对。

 

3.过去一年,艺术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比如NFT、少数族裔、女性艺术家的崛起,能否谈谈你对这些新趋势、新现象的观察?(或者可以谈谈你近期关注的边疆艺术和新书)

艺术界发生的变化不如说是世界变化的一个侧面反映。可以确定的是全球化高峰世界趋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文化同质化的逐渐崩解的世界以及一些全新的认知。我对这个变化非常的敏感和感兴趣,因此我会非常关注与其轨迹相关的展览文献和与我的研究在某个层面上相互重叠的艺术家和其作品,并把它们组合和拼凑成一个有关于当下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拼图。而这些你所提到的部分趋势和现象恰好是这个拼图的很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四月,我孕育准备了三年的关于这个主题的新书也将会面世,书里考古了《在路上(1992-1996) 》、《第二届约翰内斯堡双年展(1997)》、《四季(1996-2004) 》、《刘小东在和田(2012) 》、《自治区(2013) 》、和《游牧计划(2018) 》等作品和展览,这些线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但是你组合起来观察会发现其实当下这些艺术界和世界的地缘和文化同质化的变化其实都在过去留下了相关的轨迹。当然,这本书也是一个开始,未来的研究我会加入更多的年轻优秀艺术家和有趣的作品。

 

4.你平时是否有特意关注女性艺术家?推荐几位值得关注的女性艺术家?

我的重心还是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上,作品是否有意思与性别的关联不大。我推荐三位目前与我在紧密合作中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李琳琳、刘雨佳和东妮尔。通过对她们的一段时间的研究和了解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她们真的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与性别无关。

5.能否给想从事艺术行业的女性一些建议?

屠龙的少女不要变为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