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自身是否拥有话语权?
—第十四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咸水》展评
发表于《艺术商业》2015年12月刊
在本月初闭幕的伊斯坦布尔双年《咸水》绝对是我近两年看过最好的展览,没有之一。在这个展览中,不仅艺术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学术知识的涵盖度令人叫绝,更重要的是它引出和阐释了一个关于艺术的中心问题:“艺术自身是否拥有话语权?”
在以浮华为主、天价鸡血泡沫拍卖和商人创作艺术慈善拍卖这样的刺激性新闻不断充斥艺术世界的今天,许多行外以及行内的人士都已得出“资本就是艺术界话语权”这样的结论。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艺术的好坏是否取完全决于商业资本的流动?艺术是否有他自身的权力? 《咸水》,这个低调而认真的展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咸水”这个展览的题目本身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从地域范围来阐释的。伊斯坦布尔邻海,海运和渔业是这个城市赖以生存的关键;在拜占庭时期,古罗马人曾在这个城市家家户户的房屋下建设罗马式的排水系统,这排水系统直通海洋。百年过后,有西方学者惊奇的看见土耳其人居然可以在家中的地板缝隙中钓到海鱼,从而发现了整座城市的地下其实有一大半是浸泡在咸水中的。咸水,是伊斯坦布尔地域和历史过往的象征符号。第二层意思则颇为有趣:看似平静的咸水其实是最具有破坏性的质料,尤其是在这个数码年代。它可以无声无息的腐蚀钢铁与电线,最商业新潮的产品也可以在这里消逝,只留下骸骨。策展人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卡基(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举例说:“如果你把你的智能手机掉进淡水,或许晾干还能用;但若是掉进咸水,它就不会再运转了。” 《咸水》想通过艺术的方式探究深层次的人文社会。它展示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真正权力:经历咸水般的时间的洗刷后会具有沉淀浮华的力量,击击都碰撞历史边缘的钝痛。
展览的场地遍布伊斯坦布尔的两块主要大陆与一块岛屿,通过“咸水”这个历史性的符号引导观者了解城市,使他们在了解展场空间建筑、作品和城市文化的同时也看到了土耳其乃至亚欧世界的艺术以及社会人文的大致全貌。 《咸水》不仅仅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示了这个城市的伤痛和记忆,它更倾向于遗忘与前进。这个展览链接了如安妮·比赛特 (Annie Besant)的《艺术与思想的关系》、皮特·塔特(Peter Tait)的《流动性与绳索》以及汪晖的《齐物平等与跨体系社会》等当代各大学者思想理论,建立了欧亚艺术历史社会的平台;并以80余位艺术家的视角表现了本地历史和文化中的真实与虚假、清醒与虚幻、诗意与政治、形式与美学。
你听,艺术会说话。或许我们真的应该找个时间从纸醉金迷中的泡沫中醒来,静下心灵环顾世界,清醒的听听真正的艺术正在对我们说些什么。